三菱结构化编程是基于三菱 PLC(如 FX 系列、Q 系列)开发的一种模块化编程方法,核心是将复杂程序拆解为独立、可复用的功能块(如 FB 功能块、FC 函数),替代传统梯形图的 “线性堆叠” 模式,大幅提升程序的可读性、可维护性和复用性。尤其适用于大型设备(如生产线、智能装备)的控制逻辑开发。
一、核心概念:理解结构化编程的 “积木”
三菱结构化编程的本质是 “模块化拆分”,需先掌握以下核心组件,它们是构建结构化程序的基础:
组件类型 | 定义与作用 | 关键特性 |
---|---|---|
FB(功能块) | Function Block,带 “记忆功能” 的模块化单元,有独立的内部数据区(背景数据块) | - 可存储状态(如计数器当前值、设备运行状态),下次调用时保留数据 - 需分配 “背景数据块”(D 区地址)存储内部变量 - 示例:电机启停控制 FB、温度 PID 调节 FB |
FC(函数) | Function,无记忆功能的模块化单元,仅执行逻辑计算,不保留内部状态 | - 无独立数据区,依赖外部输入参数,执行后不存储结果(需通过输出参数传递) - 示例:数据比较 FC、数学运算(加减乘除)FC |
全局变量 | 所有 FB/FC 均可访问的公共变量(如 I/O 点、全局 D 区) | - 用于模块间数据交互(如 “急停信号” 需所有模块共享) - 需统一规划地址,避免冲突 |
局部变量 | 仅在单个 FB/FC 内部生效的变量(如临时计算值、内部中间继电器) | - 不占用全局地址,避免模块间干扰 - 分为 “输入(IN)”“输出(OUT)”“输入输出(IN_OUT)”“临时(TEMP)”4 类 |
二、适用场景:什么时候用结构化编程?
并非所有项目都需要结构化编程,以下场景更能体现其优势:
三、编程步骤:以三菱 GX Works3 为例(Q 系列 PLC)
三菱结构化编程需通过GX Works3软件实现(GX Developer 不支持完整的结构化功能),核心步骤分为 “模块设计→变量定义→逻辑编写→调用测试”4 步:
步骤 1:创建结构化项目
步骤 2:定义变量(关键:避免地址冲突)
变量是模块间数据交互的 “桥梁”,需区分局部变量(FB 内部用)和全局变量(所有模块共享):
步骤 3:编写 FB/FC 逻辑(模块化核心)
以 “Motor_Control FB” 为例,用梯形图(LD) 或结构化文本(ST) 编写内部逻辑(推荐 ST 语言,更适合结构化编程):
// 电机运行逻辑:启动信号触发,停止/过载未触发时,Run_Out置1 IF Start_Sig AND NOT Stop_Sig AND NOT Overload_Sig THEN Run_Out := TRUE; Alarm_Out := FALSE; // 停止逻辑:停止或过载触发时,Run_Out置0,Alarm_Out置1(过载时报警) ELSIF Stop_Sig THEN Run_Out := FALSE; Alarm_Out := FALSE; ELSIF Overload_Sig THEN Run_Out := FALSE; Alarm_Out := TRUE; END_IF;
步骤 4:在主程序中调用 FB/FC
主程序(MAIN)不直接编写复杂逻辑,而是通过 “调用 FB” 实现功能组合,类似 “搭积木”:
步骤 5:调试与优化
四、关键注意事项(避坑指南)
五、与传统梯形图的对比
维度 | 传统梯形图(线性编程) | 结构化编程(FB/FC) |
---|---|---|
程序结构 | 线性堆叠,逻辑交织,可读性差 | 模块化拆分,结构清晰,类似 “软件函数” |
复用性 | 重复功能需重复编写,无法复用 | 一次编写 FB/FC,可无限次调用 |
维护成本 | 修改一处需遍历整个程序,易出错 | 仅修改对应模块,所有调用处自动同步 |
协作效率 | 多人协作易冲突(需手动划分程序段) | 按模块分工,并行开发,冲突少 |
适用规模 | 小型项目(如单机设备,程序 < 1000 步) | 中大型项目(如生产线,程序 > 5000 步) |
通过三菱结构化编程,可将复杂控制逻辑从 “一团乱麻” 拆解为 “标准化积木”,尤其适合企业级设备的开发与维护。实际应用中,建议先从简单 FB(如电机控制、阀门控制)入手,逐步积累标准化模块库,提升后续项目的开发效率。